精神病人離婚怎么處理
筆者最近處理了一起精神病人離婚案件,下面是關于精神病人離婚怎么處理的法律分析:
一、實體問題:一方是精神病人,法院可以判決離婚嗎?
婚姻法第二十條規定,夫妻有相互扶助的義務。相互扶助包括很多含義,其中包括一方患病期間,另一方有照顧對方的義務。
因此,如果一方患有精神病,另一方應照顧對方,如果此時起訴離婚,法院是不會準予離婚的。但是,如果符合一定條件,法院是可以判決離婚的。
法律依據:《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如何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若干具體意見》第3條規定:“婚前隱瞞了精神病,婚后經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對方患有精神病而與其結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間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一方堅決要求離婚,經調解無效,法院可依法判決準予離婚。”
但是什么情況下屬于久治不愈?并沒有明確的司法解釋,各地法院的裁量權差別比較大。
二、實體問題:一方是精神病人,雙方可以協議離婚嗎?
法律依據:根據《婚姻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到民政部門要求離婚的不予受理。
民政部門工作人員在審查協議離婚時,通常會觀察雙方的精神狀態,如果發現明顯異常,民政部門可以拒絕辦理協議離婚。
但是民政部門畢竟不是司法部門,不可能對雙方的精神狀態進行嚴格的評估鑒定,因此實踐中一方有精神病但是雙方仍順利領取了離婚證的情況時有發生。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救濟途徑是,一方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法院撤銷離婚登記。
三、程序問題:精神病人可以作為原告起訴離婚嗎?
法律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配偶有虐待、遺棄等嚴重損害無民事行為能力一方的人身權利或者財產權益行為,其他有監護資格的人可以依照特別程序要求變更監護關系;變更后的監護人代理無民事行為能力一方提起離婚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民法總則》第二十八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 (一)配偶; (二)父母、子女; (三)其他近親屬; (四)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精神病人不能直接作為原告起訴離婚,因為沒有民事行為能力,只能由其監護人代其提起訴訟。但是,離婚案件的特殊性在于,第一位的監護人是配偶,配偶不能同時成為離婚案件的原告和被告,存在明顯的利益沖突。因此,應當經過法院的特別程序,先變更精神病人的監護人為其父母或者成年子女,然后才能由其監護人(即法定代理人)代其提起離婚訴訟。
四、程序問題:正常人一方可以起訴精神病一方離婚嗎?
通過上面的分析,正常人可以起訴精神病人離婚,但是法院在受理本案后,應當先中止離婚糾紛的審理,啟動確認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特別程序,當程序終結,被告的行為能力得以確認,再恢復離婚糾紛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