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期間女方提出離婚
懷孕期間女方提出離婚
《婚姻法》第三十四條 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后1年內或中止妊娠后6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女方提出離婚的,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提出精神損害的經濟補償。
在女方懷孕期間男方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女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
(二)有配偶者 在女方懷孕期間與他人同居的;
(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因此如果存在上述情況的時候,導致夫妻雙方無法繼續維持婚姻關系而選擇離婚的,應當由過錯方向另一方支付經濟補償。
二、離婚女方經濟補償標準是什么
離婚補償請求權,是指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在撫養子女、照顧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方面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可以向另一方提出補償的請求。
離婚時的財產分割有三條總的原則:夫妻共同財產對等分割;個人財產歸各自所有;無過錯的一方可以要求多分。
從夫妻共同生活的需要和情理上講,夫妻一方付出較多義務的現象是正常的。但依照民法公平對等原則的要求,付出較多義務的一方理應享受與義務相應的權益回報。
過去,對于實行夫妻財產共有制的,一方付出了較多義務,離婚分割共同財產時,可能采取多分得財產份額的方式適當予以補償,對于夫妻雙方作出財產各自所有約定的,離婚判決時則不考慮財產分割問題。
實際上,一方如果付出較多義務的,必然會出現個人財產減少的實際情況,因此需要特別規定夫妻財產各自所有的,離婚時另一方應對其予以補償,否則財產權益的分配顯失公平。
另外,對“付出較多義務”如何認定,在具體案件的審理中,可能出現認識上和觀念上的分歧。
按照新《婚姻法》的列舉,撫養子女、照料老人,輔助另一方工作是付出較多義務的主要方面,但也還包括其他方面的義務。這是承認家務勞動尤其是婦女的家務勞動的經濟和社會價值的體現。
在人們長期形成的觀念中,家庭義務首先是指給付扶養費用,而家務勞動如服侍患病家庭成員、照顧老人生活等則不受重視。
而正是這種認識上的偏差,導致從立法上忽視家務勞動可轉化的社會經濟價值,也導致家庭成員產生輕視或歧視家務勞動的思想,從而影響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我國關于離婚補償的規定,賦予付出較多義務一方的補償請求權,實際上意味著對家庭義務中無形投入的認可。
但是,司法審判中,涉及到對“付出較多家庭義務”的認定時,仍應防止以經濟支出數額之量化作為衡量標準,從而在客觀上限制對家庭作出貢獻但沒有經濟收入一方的補償請求權的失誤。
完整意義上的家庭義務,既應包括經濟支出部分(有形財產),也包括操持家務勞動和照料年老、患病和未成年人生活所支付的心血和精力(無形投入)。對這些無形投入的認可,在一些國家的立法中有所體現。
綜合上面所說的,離婚經濟補償不是任何情形都可以提出來的,只有符合法律的規定才能進行提出來,而對于經濟的補償雙方就要協商好補償的標準,如果男方拒絕自已的請求,那么就可以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從而保障自己的權益。
孕期女方可不可以提出離婚,有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男方不是現役軍人
男方不是現役軍人,女方可以提出來離婚,對此法律沒有要求女方不可以。相反男方在女方懷孕期間是不能主張提出來離婚的,女方沒有沒有要求。
第二、男方是現役軍人
女方可以提出來離婚,但是一定要男方同意才可以,不過如果男方有重大過錯,不受此限制,但是一定要有證據。
男女雙方結婚不容易,更何況還有寶寶,如果想離婚,要慎重考慮。
孕期離婚起訴離婚有兩種情況:1,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后一年內或中止妊娠后六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
2,女方提出離婚的,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
您好!法律之規定了女方懷孕期間男方不能起訴離婚。女方懷孕期間,女方自己是可以提出離婚的,既可以起訴離婚,也可以雙方協議離婚。
以上是律師為大家講解的關于”懷孕期間女方提出離婚“的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