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津貼補貼發放標準
鄉鎮津貼補貼發放標準
我是一個鄉鎮民政辦主任,在縣級部門,高齡補貼在2019年機構改革前屬于民政部門,現在屬于衛計部門,但在鄉鎮由于干部太少仍然由我們繼續工作。下面我就詳細的為大家介紹一下農村高齡補貼的所有政策。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個問題需要特別說明一下,因為各種的原因,各省高齡補貼的標準差異很大。比如有些省的高齡規定是80周歲,有些省是70周歲,除此之外補貼金額也參差不齊,像最高的天津市每月高達500元,像我們陜西省每月僅50元。
這樣說并不是要制造矛盾,只是讓大家明白,在成千上萬條回答中,有些是全國性政策,但大多數都是各省的具體政策。
現在回答題主的問題:農村哪些老年人能領取政府發放的高齡補貼?
凡夠當地政府規定的高齡年齡,所有農村老人都可以領取高齡補貼,而且不光是農村老人,當地所有夠年齡的都可以領取。
什么意思呢?
高齡補貼只看年齡,不看職業和戶籍性質。只要年齡夠了,不管是城鎮還是農村,也不管是農民還是離退休公職人員都可以領取。
下面我說一下我們陜西的高齡補貼情況。
高齡補貼的標準。
凡年滿七十周歲,就可以領取高齡補貼。具體補貼標準為:70—79周歲每月50元;80—89周歲每月100元;90—99周歲每月200元;百歲以上每月300元。
每個高齡段的時間界定以身份證為準,在生日的下一個月開始領取相應的補貼標準。凡跨入80、90、百歲以上等階段,老人不需自己辦理,高齡系統自動調整。
高齡補貼的新增和年審。
新增:新增70歲高齡老人,必須拿上身份證原件、財政惠農卡、兩張近期五寸照片、填寫申請表,然后由工作人員錄入高齡系統。
年審:工作人員每年都要對所有高齡老人集中進行一次年審。現在,高齡年審開通了手機服務,老人在家里就可以自行年審。
手機年審很簡單:在微信上搜索“陜西老齡”點開,再點擊“老齡復審”,再點擊“群眾入口”,輸入姓名和身份證號碼,拍照確定。十幾秒就搞定了。
不過,說起來這么簡單,但是對于高齡老人來說這樣的操作卻是難于上青天。在年審的時候,我們都先統一給所有村組長進行培訓,由村組長為本組老人進行年審。
年審說白了就是看領取高齡補貼的老人還在不在,如果不在了就要及時停發。這方面上面一直查的很嚴格。除平時由村干部上報死亡情況外,鄉鎮老齡辦一般和社保所聯系,因為農村老人死亡以后要在社保所那里領取800元的喪葬費。
高齡補貼的其他規定
這方面要特殊說明一下。按照我們當地的政策,高齡補貼和殘疾人生活補貼只能領取擇高領取一項。
我們這里一、二、三級殘疾人生活補貼每月60元,70—79周歲高齡補貼每月50元,所以如果是這個年齡段的殘疾人,就只能領取60元的殘疾人生活補貼,不能享受高齡補貼,到80周歲以后,再停放殘疾人生活補貼,領取100元高齡補貼。
這個政策的本意是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高齡補貼都是“生活補貼”,所以只能擇高享受一項。但這個似乎很有爭議。
農村老人應該注意的事項。
根據我的經驗,對于很多,應該是絕大多數農村老人來說,他們對高齡補貼和新農保分不清。因為這兩種都需要年審,但一個是老齡辦,一個是社保所,年審的時間也不同時,許多老人往往就把一個遺漏了。
其實對于這個問題,本來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不論是工作人員還是群眾都省心省力,但因為不同的部門,不同的動態系統造成重復。
鄉鎮社保所年審的是60歲以上的老人,老齡辦年審的是70歲以上的老人,老齡辦只要把社保系統中70以上老人的信息復制就行了。
不過,這么簡單的事情這卻很難操作。
我是一直服務農村農民的基層微課堂,歡迎評論區交流探討,也可以私信,我會盡心回復。
一、執行范圍
鄉鎮工作補貼的執行范圍是,鄉鎮(不含街道、縣(市、區)政府所在地的鎮)機關事業單位的正式工作人員和上級政府長期(六個月以上)派駐鄉鎮機構的工作人員。
二、補貼標準
實際在鄉鎮工作5年及以下的,每人每月200元;6年至15年的,每人每月280元;16年至25年的,每人每月360元;26年及以上的,每人每月440元。
在此基礎上,縣(市、區)政府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對自然地理環境較差、駐地偏遠、交通不便的艱苦鄉鎮給予適當傾斜。
三、有關規定
(一)鄉鎮工作補貼自到鄉鎮工作之月起按月發放。
調離鄉鎮工作崗位或退休人員,從調離或退休的下個月起停發鄉鎮工作補貼。
在不同鄉鎮之間調動的,從調入起薪之月起執行調入鄉鎮的鄉鎮工作補貼標準。
(二)機關事業單位正式工作人員,因工作需要,借用(借調)在縣(市、區)及以上單位工作的,借用(借調)期間不享受鄉鎮工作補貼。
(三)因工(公)負傷在規定的離崗治療期間,可以享受鄉鎮工作補貼。
(四)實際在鄉鎮工作年限,按干部管理權限認定,報主管部門核準。
(五)實際在鄉鎮工作年限按周年累計算,工作滿12個月為1年。
達到下一補貼標準規定年限后,從達到年限的次月起執行相應標準。
(六)省、市、縣(市、區)機關事業單位正式工作人員,受單位派遣到列入實施范圍鄉鎮工作六個月以上的,期間可按所在鄉鎮的鄉鎮工作補貼標準執行。
意見》提出,加大事業編制資源統籌力度,實行動態管理、調劑使用,結合事業單位改革,盤活存量編制資源。我省將設立高層次人才編制周轉專戶,在安排使用上向重點扶持區域和基層一線傾斜。鄉鎮(街道)事業單位總體超編的,由市縣統籌調劑在事業編制總量內建立專項周轉編制專戶,用于補充急需緊缺人才。
進一步改進招錄政策。重點扶持區域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降低公務員招考門檻,必要時可降低開考比例、單獨招考,對長期留人難的崗位可面向本地戶籍或在本地長期工作的人員定向招考。縣鄉事業單位采取校園招聘、直接面試、組織考察、技能操作等多種方式,靈活招聘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在鄉鎮學校、醫院、農技、林業、文化等事業單位工作滿5年的編外人員,符合條件的,可采取考核考察方式公開招聘為鄉鎮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意見》明確,省市機關事業單位在制訂招錄招聘計劃、組織公開選調遴選時,注重從基層人員中選拔,適當提高鄉鎮(街道)人員比例。在提拔任用、交流重用、職級晉升時,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基層干部,注重從縣鄉基層選拔優秀干部交流到上級機關任職,落實鄉鎮(街道)事業單位配備有關規定。
將基層高級職稱評審權下放至設區市,各設區的市結合本地實際,建立健全本地區“定向評價、定向使用”的基層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管理制度。放寬鄉鎮專業技術崗位工作人員職稱評審限制,對符合條件人員實行直評直聘政策。
支持各市設立“候鳥型”人才工作站
以更大力度提升基層人才隊伍素質,我省將實施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每年遴選1000名基層管理人才、1000名基層專業技術人才、1000名基層創新創業人才予以重點培養。擴大公費招生規模,3年內為基層培養公費師范生15000名、公費醫學生5000名、公費農科生1500名。
積極引導各類人才返鄉創新創業,5年內培育1萬名返鄉創業典型。依托省內高校,面向全省農村和城市社區“兩委”成員和優秀青年人才開展專科學歷教育,每年招生5000人。加大基層教師、醫護人員、農技推廣人員的培訓力度,每年培訓鄉村骨干教師3000人以上,對鄉鎮衛生院院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負責人每3年輪訓一遍。
值得關注的是,我省支持各市設立“候鳥型”人才工作站,引導專家教授、離退休干部、民主黨派人士服務基層。深化提升科技副職選派工作,鼓勵市、縣立足產業發展實際,加大科技副鎮長選派力度。
提高鄉鎮工作補貼標準
《意見》提出,強化省級重點人才工程牽引,通過設立專項或單列名額等方式,向重點扶持區域傾斜。放寬重點扶持區域在申報省級重點創新平臺時的限制條件,推動更多創新平臺在基層落地。更大力度實施省重點扶持區域引進急需緊缺人才項目,以項目支持帶動人才集聚。
鼓勵支持各級各單位突出基層一線導向,加大對基層一線人才的傾斜支持力度。加快推進鄉鎮(街道)機關“五小”建設,進一步改善基層人員工作生活條件。落實好到基層工作的高層次人才聯系服務保障相關措施。
落實基層待遇保障有關政策措施,提高鄉鎮工作補貼標準。新出臺工資津貼補貼調整政策時,優先保障基層特別是鄉鎮(街道)足額兌現。縣鄉事業單位可采取年薪制、協議工資制等靈活方式聘用急需高層次人才。基層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績效工資分配向重點崗位、重點人員傾斜。提高基層一線人員在各類評比表彰中的名額比例。完善村干部報酬與村級集體經濟掛鉤機制。
鄉鎮工作補貼的執行范圍,限于鄉鎮辦機關和所屬事業單位在編在崗人員,包括區直部門長期(6個月以上)派駐鄉鎮機構的工作人員。
國家為了鼓勵人才向基層流動,制訂了不少針對基層津補貼,至于鄉鎮行政事業單位下隊補助如何認定,各地情況略有不同,我就當地情況給大家說說供參考。
目前當地來說鄉鎮行政事業單位下隊補助分為鄉鎮津貼、包村補貼和駐村補助三大塊。
鄉鎮津貼實施范圍為鄉鎮機關事業單位在編在崗工作人員,標準為基礎津貼500元,每個鄉鎮工齡30元,由縣財政統一列支。鄉鎮津貼是一項普惠性政策,并沒有像車補一樣,將實施范圍限定為公務員,美中不足的是將街道辦和縣級部門沒有納入其中,其實街道辦和縣級部門也是村鎮來回跑,希望不久將來將街道辦和縣級部門納入其中,改為基層津貼。
當地為了鼓勵鄉鎮干部包村,給每一位包村干部每月220元包村補助,實施范圍為鄉鎮政府干部職工,也是由縣財政統一列支。220元包村補助其實相當于給包村干部伙食補助和交通補貼,好多包村干部叫苦連天,因為這一點補助都不夠汽車加油錢,如果這項補貼標準在能提高到500元激勵作用會更加明顯。
駐村補助實施范圍為駐村工作隊成員,縣級駐村工作隊每天40元,每月不超過22天,省市級大多在70-120元之間,大多數按每月實際天數發放補貼,縣級駐村工作隊成員駐村補助由縣財政列支,鄉鎮考核以后酌情發放,省市駐村工作隊成員補貼由單位統一發放。
當地曾經出現過身兼三職干部,既是鄉鎮干部,還是包村干部,還是駐村工作隊員(6個月時間),同時也領著三份補貼,但是肩上的擔子也很重。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歡迎大家討論留言!
鄉鎮補貼。發放對象為在鄉鎮、偏遠、邊遠、郊外、野外工作的公職人員。發放標準根據距離城區的距離來算,超過一定距離是一個標準,未超過又是另一個標準,不過兩者差距不大。
為了鼓勵鄉鎮機關事業單位干部職工更好開展工作,為鄉鎮留住人才,2015年國家實施鄉鎮津貼政策。鄉鎮津貼基礎津貼標準為200元,每個鄉鎮工齡為10元,大部分地區都是這樣的標準。
轉眼間已經離鄉鎮津貼實施已經有五個年頭了,當初的鄉鎮津貼標準已經落后于現實社會經濟發展,不能很好體現鄉鎮干部職工付出。有不少省市已經著手開始調整鄉鎮津貼標準,有的提升幅度比較大,值得期待。
在這方面陜西算是走到了鄉鎮津貼調整前列,2019年12月份陜西省發文調整鄉鎮津貼,基本津貼由原來200元調整到500元,每個鄉鎮工齡由原來10元調整到30元,調整幅度可謂是非常大,幾乎是反了一倍多,對鄉鎮留住年輕人提供了保障。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歡迎大家討論留言!
以上是律師為大家講解的關于”鄉鎮津貼補貼發放標準“的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