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法典它和民法又有什么關系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宣告中國“民法典時代”正式到來,是新中國70多年來民事立法和法制建設的偉大成就,在我國法治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為了能積極倡導學習《民法典》,宣傳《民法典》8月6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愛我中華”夢之隊——民法中華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進行了“《民法典》與民法的區別”的交流學習,并做了學習總結。
《民法典》第一條中寫到,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我們可以明顯看出的是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民法的范圍要比民法典大。民法典是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民法典,是立法成熟、周全時所有民事法律的總結晶。
新中國首部《民法典》的正式出爐,不僅標志著中國的民法體系經歷從“法律”到“法典”的歷史轉換。同時,《民法典》對于尋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當下中國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它讓民法得到了具體細小體現,它對新情況、新問題做出了新規定,為我國人民提供了新的維權依據。
什么是民法典它和民法又有什么關系
“法典,經過整理的比較完備、系統的某一類法律的總稱。”這是《現代漢語詞典》對“法典”的定義,這一表述,揭示出了從法律到法典“一字之差”背后的巨大不同。
28日,經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新中國首部民法典正式出爐,中國的民法體系經歷從“法律”到“法典”的歷史轉換。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宣告中國“民法典時代”正式到來,是新中國70多年來民事立法和法制建設的偉大成就,在我國法治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為了能積極倡導學習《民法典》,宣傳《民法典》8月6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愛我中華”夢之隊——民法中華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進行了“《民法典》與民法的區別”的交流學習,并做了學習總結。
《民法典》第一條中寫到,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我們可以明顯看出的是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民法的范圍要比民法典大。民法典是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民法典,是立法成熟、周全時所有民事法律的總結晶。
新中國首部《民法典》的正式出爐,不僅標志著中國的民法體系經歷從“法律”到“法典”的歷史轉換。同時,《民法典》對于尋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當下中國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它讓民法得到了具體細小體現,它對新情況、新問題做出了新規定,為我國人民提供了新的維權依據。
這一轉換如何完成?用兩個詞或可概括:“化零為整”“更新換代”。
中國編纂民法典,并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簡單的法律匯編,而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范進行編訂纂修,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
而隨著民法典的施行,其中各分編相對應的婚姻法、物權法等民事法律也將同時被廢止。
什么是民法典它和民法又有什么關系
中國為何要制定“法典”?
有四方面現實需求,包括社會制度的需要、國家治理的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及民眾利益的更好保障。
官方指出,回顧人類文明史,編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標志意義的法治建設工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強盛的象征和標志。
從“法典”的歷史看,古代著名四大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十二表法》《法經》以及《摩奴法典》,都被認為是促進當時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也被當做是一個時代“治世”的象征。
其中的《法經》,正是中國戰國時期的法典。有觀察指出,這表明新中國今天“筑典”也有其深厚的法律背景和文化淵源。
而從世界角度看,法典在“安邦定國”中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大家所熟知的《拿破侖法典》,又稱《法國民法典》,歷經多次修改,至今仍是法國現行的法律,在維護國家穩定、助推社會進步的作用有目共睹。這也正如拿破侖自己所說,他真正的光榮并不是打了40多次勝仗,而是頒布民法典。
什么是民法典它和民法又有什么關系
民法典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不少法學人士認為,它完成了一次中國國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立法表達。
民法典最鮮明的特色之一就是“民族性”。中國民法典的民族性體現在,堅持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結合的民族智慧,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的民族精神特征。此外,“優良家風”“夫妻互相關愛”等入典,更從文化方面延續中華民族延綿千年的人文基因。
而對于普通民眾而言,民法典可能更像自己“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具象化。
生活中難免遇到不愉快的“小事”,比如遭遇“霸座”、被“垃圾信息轟炸”……如今,這些生活中看似微小的“鬧心”事,都將被民法典以明文規定一一“校正”。從小處說,人們的心情會更舒暢,從大的角度而言,很多潛在矛盾都可以被扼制在萌芽中,生活將更美好,社會將更和諧。
對于尋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當下中國而言,民法典正是達至這一目標的需求和體現。
什么是民法典它和民法又有什么關系
先看幾個場景。未滿8歲的熊孩子,偷偷用父母銀行賬戶給網絡主播打賞10萬元,這錢能退么?正常走在小區里,被高空拋物砸中受傷,如果找不到扔東西的人,該找誰賠償?租的房子還沒到期,房東卻把房子賣了,逼你搬走,該怎么辦?這些場景離我們并不遙遠,而解決問題的鑰匙就在民法典里。7編加附則、84章、1260款條文、超10萬字內容,民法典被喻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人民的權利大廈”,可謂切中肯綮。
理解民法典的重要性,不妨看看歷史。很多讀者可能不知,新中國成立后,通過的第一部法律,并不是印象中憲法、刑法這類很大的法律,而是看似普通的婚姻法。這恰說明,國家的宏大敘事背后,實則是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生活;社會秩序的建立,有賴于對基本民事法律關系的調整和規范。毛澤東同志甚至把婚姻法譽為“普遍性僅次于憲法的根本大法”,道理也在于此。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民事法律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說白了,只有明確了市場主體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充分保障公民的民事權利,買賣、交易等才能順利進行。在此背景下,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等相繼出臺,我國民事法律制度日趨完善,民法甚至被學者稱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已經挺完善,何必要把這么多與民事相關的法律編纂成法典呢?原來,正因為民事法律調整的主體多、涵蓋領域廣、關系復雜,相應的法律條文數量也很大,其中不乏不協調、不一致甚至相沖突的地方。因此,編纂民法典也就不是簡單的法律匯編,而是要進行編訂纂修,打通整個法律體系的“奇經八脈”,來一次法律條文的“深加工”。不一致的地方要統一,落后的地方要更新,欠缺的內容要補上……經過系統編纂,民法典將發揮“1+1+1+1>n”的效果。
具體的編纂工作盡管很大程度上是個法律技術問題,然而民法典從來都不只是冷冰冰的文字,它既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又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
如果說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是風車水磨時代民法典的代表,1900年的《德國民法典》是工業化社會民法典的代表,那么,今天中國要制定的民法典就是21世紀互聯網、高科技時代民法典的代表。此次民法典草案最大的亮點,就是將“人格權”單獨成編,不僅彌補了傳統大陸法系“重物輕人”的體系缺陷,同時彰顯了21世紀信息社會背景下人格權保護的特殊價值。如何應對煩不勝煩的騷擾電話?遇到攝像頭偷拍該怎么處理?AI換臉、偽造他人聲音算不算侵權?這些只有生活在這個時代才有可能遇到的問題,都能在這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一部權威、嚴謹的民法典,又何嘗不是一部信息時代的“生存指南”。
任何一部法律的生長、完善,都離不開其所處歷史和文化的滋養。民法典草案中新設置的“離婚冷靜期”,近來引發不少關注。我們暫且不談其中引發的一些爭議和討論,這樣的“制度設計”本身就彰顯著“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文化觀念。此外,民法典草案還專門引入“優良家風”的概念,同時在商事交易與夫妻關系的平衡中更加凸顯了維護家庭和睦的價值取向。類似規定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不僅體現著“中國特色”,對于世界民事領域的立法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和經驗。
法諺有云:“民法乃萬法之母”“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個個人都是整個的國家。”這闡明了民法“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的內質,也展現了民法廣闊而包容的外延。倘若民法典草案在這次全國人大會議上審議通過,那并不意味著某種“結束”,而恰恰是我們繼續建設法治中國的又一個嶄新起點。
我們不如改改那句老話:
熟讀民法典,走遍天下都不怕。
以上“什么是民法典它和民法又有什么關系”內容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