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公務員有什么好處
體制內有哪些好處?我們所說的體制內,主要包含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等,由國家出資設立,由國家公職人員管理,從業人員大都屬于國家公職人員的單位和部門。下面和大家分享我的個人觀點。
對于體制內的好處,可能各有的說法,沒有在體制內工作過的人,大家看到的可能只是表象,而在體制內工作的人,可能會覺得世界那么大,想出去看看,只有像我們這種既在體制內工作過,又在市場中經受過風雨的人,才會有深切的體會。我先后在黨政機關,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工作過多年,了解體制內和體制外的運作方式和管理模式,所以我來回答體制外的好處可能更有說服力。我感受最深的主要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
1、穩定
在體制內工作,只要不是自己辭職,或者違法、犯嚴重錯誤,可以工作到退休。
年輕人可能對那種一眼能望到退休的工作不感冒,但過了30歲的人,就知道這是多么難得。
首先就像上面說的,你不用擔心老板哪天一不高興,就開了你,或者借著裁員的機會把你“優化”掉。
你有了一輩子的“鐵飯碗”,尤其在中年之后,這是最大的保障。
其次,上班族即使能保證自己什么都做得好,也保不齊公司經營不善,或者在蕭條大潮中破產倒閉。
到了35歲以后,再出去找工作,就非常被動。
一方面用人單位看你年齡太大,另一方面他們覺得你是資深人士,對你有更高的要求。
而體制內的工作,有國家背書,完全不用擔心被裁。
2、旱澇保收
很多人覺得體制內的收入不高。
這要看跟誰比,與那些大公司的職場精英、大老板相比,收入確實不高。
但這就回到了第1條,花無百日紅,職場精英也有裁員的風險,老板個體的風險更高,他們能保證一輩子穩賺不賠嗎?
另外,各地的公務員收入水平,雖然達不到所在地的最高水平,但一定高于當地平均收入。
有些地方的公務員收入還很高,比如江浙地區,過了一定級別,年收入超過20萬。
在每個地方,公務員絕對是收入中等以上的群體。
而且公務員基本不會發生工資拖欠,或者工資發不下來的狀況,這就比很多企業要強。
很多時候公務員還有隱性福利,比如機關幼兒園。
3、有保障
剛上班的人會特別在意工資收入,但職場老鳥更看重保障。
不要以為收入只有每個月發的工資,年底的獎金,公務員有津貼、有補助,這是不是收入?
公務員能夠享受醫保,節假日都有保證。
比如女員工懷孕,在有的私企,很可能就要轉崗,甚至公司想辦法使壞,逼你辭職,更多的情況是在招聘的時候隱性歧視,不招未婚未育的女性。
但是在體制內,你可以充分休假,甚至你生了大病,單位把你調到一個邊緣崗位,但絕對不會裁你。
4、能結交廣泛的人脈
公務員的單位往往是執掌一方民生,或者機關內的重要部門,在這些部門,能夠跟各級領導打交道,因此也被外人視為非常有利用價值。
平常百姓,哪怕是大老板,想接觸到政府機關的人,非常困難。
很多地方,月入過萬的公司骨干,社會地位還不如一月幾千的公務員,我們國家現在還是政府主導資源分配。
因此,公務員的身份在當地也是金字招牌,公務員出去相親,會加分不少。
5、鍛煉能力。
不要以為公務員就是坐辦公室,喝茶看報寫材料。
政府機關有很多保障民生、維持社會運轉的重要部門,有很多非常有實權的崗位。
在這些地方工作,事務繁多復雜,時間又比較緊迫,很能鍛煉人的綜合能力。
而且能考上公務員的,都是大學生中的優秀份子,跟精英一起共事,對自己也是一種提高。
總之,除了以上好處以外,在體制內工作,也要受到很多限制,很多的約束,畢竟在體制內工作,有黨規黨紀的約束,有各種法律法規的約束,有單位規章制度的約束,也有各種監督機制的約束,工作壓力也是非常大的,體制內并不是混日子,養懶漢的地方。沒有在體制內工作過的人,可能會認為體制內的工作很輕松,其實這是一種誤導。體制內工作的壓力并不體制外輕松和容易,這種壓力主要來自于對自身的嚴格要求和約束,來自于社會的監督和公眾的感受,個人不努力,即使在體制內也是沒有發展前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