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以后會越來越流行嗎?
我是心理老師左叔,我來回答你的提問。
我是一名從事心理學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在高校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
你提出的“心理咨詢以后會越來越流行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為什么,我要這樣說?基于以下幾點理由。
第一,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需求。
我的看法,21世紀是心理學的世紀,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心理咨詢,比如航空航天領域研究宇航員在太空生活時心理變化的航空航天心理咨詢,研究消費者心理的消費心理咨詢,研究人類個人在網絡中活動的網絡心理學咨詢,研究信息傳播和生變的傳播心理咨詢,以及關注和研究人類情感的愛情心理咨詢、情緒心理咨詢,研究人類應對壓力及壓力變化的壓力管理心理咨詢,研究人力資源管理開發的人力資源管理心理咨詢。
第二,人類社會高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在這種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類對科學技術發展的適應,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對社會環境的適應,以及對自身的適應,生活節奏加快,職業競爭激烈等,都會引發個人出現心理困惑,這時就需要心理咨詢來幫助人們解決這些適應不良、心理壓力等心理問題,以及因為這些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而轉化的心理疾病。
第三,以中國社會心理需求為例,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1年的舟曲泥石流、2020年新冠肺炎,這些重大災害發生以后,心理咨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人們充分認識到,原來認為是思想問題的很多現象,其實是心理出現了,要用心理咨詢的方法來幫助人們解決,這一點在上述幾次大的社會危機事件中已經充分表明,心理咨詢在解決人們的恐慌心理、焦慮、抑郁和緊張情緒發揮了重要作用。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有不同的看法請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可以繼續探討,分享彼此的觀點。
再次感謝你的邀請!
心理咨詢不能說越來越流行,是當心理學在大眾越來越普及化后,需求量會越來越大,之后大家都會及時覺察自己,發現需要調整的地方去專業的心理平臺和專家尋求幫助。
心理咨詢一定會越來越流行,作為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網絡時代的飛速發展,給人們帶來很多的心理問題,比如:云社交占據社交活動的主導地位,近距離的社交是很多人都不得不面對的,那么,這其中都會有很多的問題,這個時候心理咨詢就要發揮重要作用了。
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師,運用心理學的技術和方法協助來訪者解決其心理以及心理引發的行為問題。隨著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的日益激烈以及每個人內外環境的影響,感受或體驗到的身心壓力、不滿、委屈及痛苦等負性事件戓記憶與創傷事件,均會影響著人們的正常節律,導致工作、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等社會功能的下降或喪失。往小處說是制約了個人、家庭的健康發展,往大里說影響著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同時,心理知識的普及推廣,心理咨詢的利好作用以及國家六部委有關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文件的發布與實施,對心理咨詢服務日后越來越被大眾所看好、所關注、所采用起到大力的推動作用!作為心理人,我們堅信,心理咨詢服務必定會越來越流行,不為別的,只為愉悅自己,身心氣爽,進而為家庭、社會的祥和盡己微光之力!
人類的需要。
人的健康必然是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三維一體的健康。人的成長是由弱到強的過程,遇到挫敗而發生心理困擾,這乃是概率事件。卓越人士心理素質好,都是艱難困頓中練就的,這本身就是心理訓練。所以心理學求助是非常自然的需求,只是以往絕大部分人不習慣。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之前中國沒有需要和沒有人從事這項工作。《列子-杞人憂天》、《漢賦-七發》、《晉書-樂廣傳-杯弓蛇影》都是經典的心理咨詢。
只是,中國是在86年上海精神衛生中心掛牌為標志,才有了作為職業的“心理咨詢”。
按照現在的趨勢發展,心理健康及心理問題預防在未來肯定是要比以前更加受到重視的。
首先大環境下,人們的物質生存需求已經基本得到滿足,接下來將會轉到個人心理、精神、自尊層次的需求上面來。那么在這方面的專家和知識一定在未來會更多被需要。
其次,從小方面來看,人們對個人的認識越來越深入,除去外表對于內在也更加的要求起來。幾天前新聞上說西北師范大學線上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同時我們經常看到因為心理抑郁或者一些問題沒得到及時解決而導致的嚴重后果的新聞。
心理學之前未被清楚地看到和重視多半是由于人們先滿足了生存才回去看到生活。因此,在社會整體進步發展之下,在個人對自身更高要求下,對內在的需求愈發明顯愈發強烈!因此,在這些力量的無形推動下,心理學更高速更深入更全面的發展和普及是勢在必行的了。
心理咨詢在中國還處于發展初期,隨著社會發展,人們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對精神需求也會越來越重視,現在的00后和10后更崇尚心理的自由和快樂,對心理咨詢也會越來越認同~
節奏加快,大部分人思想跟不上節奏,所以思想方面多多少少會存在問題,這就催生了心里咨詢的業務。再者,心里咨詢師也不是誰想做就做的,做一個合格的咨詢師要通曉人情世故,通曉一些基本的專業知識,通曉人性,可以考慮入行。
從汶川地震開始,心理咨詢開始廣泛被人們所熟悉。
這次疫情,從中央到地方,從官方到民間,都開始重視“心理疏導”。
這在很多年前是沒有的跡象。這說明,心理學正在被逐漸認可,被更多的人接受。
但同時,也反應出一些問題,心理問題在當今社會的突顯,越來越顯著。
青少年教育,婚姻裂變,婆媳關系,職場壓力,空巢老人……每個人都背負一種或者多種心理負擔。
這些負擔就像“影子殺手”,不知不覺中掠奪走健康、快樂,讓一個又一個的健康人變的早衰,頹廢,壓抑。
誰能伸手援助“掙扎著的人群”?
心理咨詢師。
心理咨詢師不是上帝,也不是百寶箱。不可能當即立下就去解決困擾一個人半生的“內在問題”。這需要時間,需要配合,需要穿越痛苦。
當更多的人不再妖魔化心理學,而是對心理學有了發自內心的喜愛與認可,在“需求”的催生下,這個行業只會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