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疫情過后找什么工作比較好
各地都在熱火朝天地復工,但求職者們的焦慮正與日俱增。
其中最無措的恐怕是第一次踏入求職市場的應屆畢業生。June剛剛從英國G5名校畢業,本打算在3月前往深圳參加春招。但疫情讓她不得不取消行程,無奈地把希望寄托于9月的秋招。
而年前大膽裸辭的人們,現在已經有些慌了。阿東年前剛剛從北京一家互聯網企業辭職,準備年后再找一份令自己滿意的新工作。但直到現在,心儀的公司遲遲沒有發出合適的招工信息。焦急的阿東只能拂掉手機屏幕上的脫發,繼續刷新網頁。
即便是沒有膽子裸辭,依舊在騎驢找馬的你和我,心情也不太美麗。無數職場公眾號開始推送“消失的春招”“別等了,今年沒有春招”的文章,預示著大家忍氣吞聲伺候現任老板的時間,還得續上至少半年。
大家都想知道,春招真的消失了嗎?哪些行業還有機會可循?北京疫情過后找什么工作比較好?
1
春招確實在縮水但競爭不如去年激烈
在陷入更深的焦慮之前,各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招聘市場的大盤數據,數據里有一個壞消息,但也有兩個好消息。
先說壞消息。
從智聯招聘公布的數據來看,企業的招聘需求確實整體不如往年旺盛。與去年同期相比,春節后復工第2周和第3周的招聘職位數分別下滑了61.81%和57.27%。
當然,也不能說今年企業的春招需求縮水了6成,畢竟還有部分企業未完全復工,招聘工作還未鋪開。但2020年春招職位數量將大幅減少,是不爭的事實。
從不同規模企業招聘占比的變化來看,到目前為止,規模在100人以下的中小型企業招聘職位占比明顯減少。尤其是20-99人規模的企業,春節后對招聘大盤的貢獻比例比去年少了5.9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疫情對中小企業的招聘熱情影響更大。
但是,要說2020年春招已經消失,卻也有些夸張。
我們要給大家吃的第一顆定心丸是,有一大批崗位正在趕來的路上。春節后沒有立馬找到合適崗位的求職者,可以耐心再尋覓一下。
盡管從往年經驗來看,這時候(3月初)的春招已經開始由旺走淡,但今年受到疫情影響,春招旺季往后延遲了。所以,現在投入招聘市場的崗位還在不斷增加。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復工后第二周,市場投放的招聘崗位數環比上漲3成,第三周又上漲了3.9%。
另一顆定心丸是,雖然來自企業的招聘需求同比大幅下降,但求職者的數量下降得更厲害。從結合招聘崗位數量和投出簡歷數量計算的“競爭指數”(競爭指數越高,崗位競爭越激烈)來看,2020年的春招,競爭遠不如去年激烈。
所以,如果你后知后覺地發現這一點,現在也不算太晚。即便2020年復工第三周的競爭指數已經上升至11.1,但相比去年同期的18.2還是要輕松不少。
不過,各位要注意把握好時間窗口,如此寬松的競爭環境可能不會持續太久。
隨著疫情慢慢平穩,大家挪窩的心思也越發活絡。投入市場崗位確實越來越多,但扎進來的簡歷數量增速更快。這直接導致招聘競爭指數從復工后第一周的7.8,上升至第三周的11.1——競爭越來越激烈了。 在這種時候,各位可能格外想要一份行之有效的求職指南。
2
想要找到一份好工作你可以選擇哪些行業
在小范圍的聊天中發現,大家都關心疫情過后哪些行業更加堅挺。但我們要特別提醒各位,并不是行業更加堅挺,你就更容易在這里找到一份工作。
最終決定在座各位能否拿到offer的,其實是你的競爭對手。特別是那些大家都認為比較堅挺的行業,你勢必面臨更多對手。
簡單來說就是,它很好,但并不屬于你。
足不出戶的二月相信你沒少刷微博,七五折售樓的大字報廣告也近乎精神污染般地霸占著你的視線。與刷屏的頻率一樣,非常時期的地產業,也在全行業結結實實地刷了一波存在感。一位正在求職的朋友就告訴我們,“看線上招聘,地產的不少”。
但是,當我們以招聘崗位數量和投出簡歷數量計算“競爭指數”時,發現房地產相關行業是春招中“廝殺”最為激烈的。
呼聲也很高的金融行業,在這張競爭指數排行榜上位居第2。
競爭最激烈的10大行業依次是房地產、金融、媒體、物業管理、互聯網、計算機、IT、環保、快消和醫療。
乍一看,媒體、互聯網、計算機、IT、醫療……都是在這次疫情期間表現突出被看好的行業。但顯然,看好它們的人格外多。
對自己實力比較自信,或者希望騰挪行業的求職者,確實可以將上述競爭指數排行榜中的行業作為目標。畢竟這都是大家用腳投出來的優質選擇。
但對于那些急于找到一份工作安頓下來的求職者,可能更需要關注那些招聘規模大、增速快,但還沒有進入熱門競爭榜單的“新貴“行業。
從這個角度來考慮,制造業會是更好的選擇。
春節復工后的第二周,石油化工、加工制造、大型設備等行業是招聘規模大且增速快的亮點行業。它們釋放出來的招聘崗位正在快速增長,招聘需求環比增速均超過60%,石油化工企業的招聘需求增速甚至接近70%。
這個結果并不難理解。
一方面,在疫情期間,物資保障成為所有行業最重要的命脈。其中,中國三大石油集團紛紛增產保供。除了保障地方的油氣供應以外,還滿負荷生產用于制作防疫口罩的熔噴無紡布原料聚丙烯及其他戰略物資。所以這些行業的復工程度更高,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更加緊迫。
另一方面,生存壓力之下,制造業的復工動力更大。在疫情下停工停產的制造業,每一天損失的都是真金白銀。我們在《各行業抗疫大調查》一文中也寫到過:以東風汽車2019年中報為依據,一個月不開工,公司差不多要少生產22萬輛汽車,價值約80億元。早日復工,就能早點把停工停產的損失補回來。
春節復工后第三周,電子技術、汽車/摩托車、貿易/進出口等行業也加大了招聘力度,給求職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3
我們還可以做些什么
即使我們在前面樂觀地分享了一些好消息,提供了一點入行思路,但還是要跟大家討論一個并不討喜卻很重要的話題:在很難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當下,我們應該如何度過這個難熬的招聘季。
不管是暫時無法確定的全面復工日期,還是大家對于未來的保守預期,都注定了求職者與潛在求職者的日子都不會好過。
我們這里特別提到潛在求職者,因為還會有很多人將面臨工作上的不如意。
當企業遭遇現金流問題,縮減薪資就成了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智聯招聘的調研結果顯示,春節復工第三周,就有45.7%的受訪者表示工資無法按時發放——相比復工第二周,這個數字上升了10個百分點。
工資縮水甚至裁員的情況也正在擴大。復工第三周,已經有超過4成的員工表示自己身邊出現了工資縮水的情況,3成員工表示已經有人因此被裁。
所以,我們在這里也要真情實意地給出一些“雞湯”:
努力去找到一份抗風險能力更高的工作當然最好,但在沒有好機會的當下,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大家可以沉下心來去提高自身的學歷和能力水平。
在智聯招聘的調查中,學歷為初中或以下、高中/中專/職高的求職者中,失業人群已經達到4成,而本科和碩士失業的比例分別為16%和6%。雖然更高的學歷并不能成為職場“免死金牌”,但的確在很大程度上能為你保駕護航。同時,今年的874萬應屆畢業生已經擠進用人市場,學歷短板很可能再次為一部分求職者的前程蒙上陰影。
在包含疫情在內的任何風險到來之時,企業和個人的實力決定了抗打擊能力的強弱。
所以我們也看到,有接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在線學習成了疫情期間的重要課題。他們希望以此提升勞動技能,提升自己的職業競爭力。 提升學歷可能也是一個在求職之外不錯的選擇。2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透露,今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可能比去年增加18.9萬,擴大普通高校專升本規模爭取同比增加32.2萬。
對于想要提升學歷的朋友,我們也送上關于「研究生專業選擇」和「博士通關」的研究。
祝福各位都能順利渡劫,平穩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