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三個特點
農業生產三個特點
現今的農業生產種糧大戶是耕種收郄是機械化了,也還有一部分散戶乃純收工操作,耕地沒有牛用的是鋤頭,七坑八垅只能是肩挑背駝,與解放前一樣落后,不過是很小一部分,基本都荒蕪。
旱作農業節水技術就是在干旱和半干旱等地區,以保水為核心的農業生產技術。主要技術措施是:(1)種植谷子、糜子、高粱、豆類、薯類、莜麥、胡麻等抗旱品種。。(2)推廣應用秸稈和薄膜覆蓋節水保墑栽培技術(如地膜覆蓋紅蕓豆套玉米立體種植技術、地膜覆蓋谷子、黍子膜側間作技術、玉米半耕整稈半覆蓋保墑耕作技術、玉米秸稈地膜雙覆蓋保墑栽培技術等)。
丹麥農業受惠于適宜的氣候條件。這里夏季不很炎熱,平均氣溫在16.4攝氏度,而冬季嚴寒持續的時間很短。丹麥年降雨量664毫米,各地降雨量的分布不均勻,土壤條件差異也大,有利于不同農產品的生產。它生產的食品足以養活1500萬人,平均每個農場可養活225個人。20世紀前半葉,丹麥農場尚有20萬個左右,50年代以后,農場數量逐步減少。1999年,丹麥農場總數是55800個,平均每個農場有耕地為47公頃;這兩個指標在1970年分別為140200個和21公頃。現在的趨勢是農場規模越來越大,農業生產單位的數目減少,2000年農場的數量進一步減少為52662個。 丹麥農業總收入的77%來自于畜牧業,23%來自于種植業。谷物生產占農業的一半,2/3用于飼料,主要用于喂豬。飼料基本自給,只進口蛋白質含量高的粗飼料。1995~1997年間,丹麥農業的年凈收入總額約為70億丹麥克朗,1998年以后收入額顯著下降。1999年,丹麥種植業全職農民的年收入為168000丹麥克朗,養牛及牛奶業的年人均凈收入為179000丹麥克朗,養豬業則為188000丹麥克朗。種豬場年產2500頭生豬。豬場越來越專業化,25%的農民有4/5的產量。丹麥共有牛200萬頭,其中70萬頭是奶牛,每年產450萬噸牛奶,每個奶農保有約50頭奶牛,每頭牛每年產7500公斤牛奶。每年產17萬噸禽肉,2/3出口。420萬只母雞,保證國內消費。丹麥全國2/3的農產品輸往國外,其中57%出口到歐共體國家。在歐共體之外,日本和美國是丹麥農產品的最大市場。丹麥每年產生豬2100萬頭,3/4出口,占丹麥出口額的7%。1999年,丹麥農產品出口總值達到500億丹麥克朗,農業產業自身引起的進口為150億丹麥克朗,丹麥農業是凈出口產業。近幾年丹麥農產品市場不很景氣,1994~1999年,農產品價格下跌了14%,而同期一般價格水平上升了15%。 丹麥全國有10萬人從事初級產品生產,另有10萬人從事農業的下游產業,主要是食品加工業。丹麥的農產品加工業十分現代化。全國45個奶品加工廠處理了全國生產的牛奶,3個大型屠宰加工企業也滿足了全國的需要。
中國古代農業的特點概括為三點:
一、農業技術的主流是精耕細作;
二、以種植業為中心、農牧結合、綜合經營的廣大農區與以游牧為主的廣大牧區同時并存和相互補充;三、各地區各民族農業發展的不平衡。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存在著不同類型的農業文化,我國古代農業是在這些不同類型的農業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匯中向前發展的。古代農業的主要生產模式是精耕細作,這是現代人對中國古代傳統農業精華的一種概括,指的是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或勞動,采用先進的技術措施(如生產工具的革新、灌溉、施肥技術等),進行細致耕作,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來增加產品總量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它強調集約經營、少種多收,是中國古代農民的偉大創造,為中華文明持續而不間斷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古代農業經濟的三個特點: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精耕細作;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以上是律師為大家講解的關于”農業生產三個特點“的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