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個刑事律師大概要多少錢
當事人被抓了,他/她的親朋好友不認識律師,就有可能在網上問:“人被抓了,請一個律師要多少錢?”/“某某(地區)的刑案,請一個律師要多少錢?”/“刑事拘留,請個刑事律師大概要多少錢?”
這都是很籠統的問題,因為不同的律師收費是可以存在很大差異的。
江湖傳聞,某某律師代理某某案,收費1200萬;數月前,一名謊稱自己可以“找關系”辦理取保的律師收費1200萬之后沒有把事情處理成功被家屬報案說詐騙,此事也引起律師界的關注。然而,在這些單案收費八位數的律師之下,也還有很多年創收八位數的、七位數的、六位數的甚至五位數的律師,他們的單案收費肯定是不同的。
決定律師代理費用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案件難度之外,最重要的其實有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律師的能力“排位”(包括總“排位”和辦理某類案件的“排位”),另一方面是家屬的委托能力,此二者不分先后,第三才到案件難度。
先說律師“排位”問題。現在很多律師,不管什么樣的案件,都是要收某個價位以上的,因為那就是他/她提供的法律服務的“市場價格”,其他客戶基本都是按照這個價位給他的/她的,他/她不是完全按照工作量去收費的,因為律師行業本來就不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而是知識密集型行業,至于他/她的“知識”能不能達到家屬心中的標準,是否值得這個價位,那是另一個問題。在人們法治意識相對比較高的區域,當事人和家屬和律師談價的可能性會降低,一般來說如果確實談價,時間也不會很長,因為他/她內心清楚,這位律師應該就是這樣的收費標準。
再來談家屬的委托能力。家屬的委托能力主要包括兩方面:經濟能力和支付意愿。這兩方面也決定了其能夠聘請的律師的范圍,超過了自己“價位預期”的律師,他們是很難接觸到的或者實際委托的,因為也不太可能要求律師降低收費(原因參見上文)。所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家屬只能在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范圍內聘請到相對滿意的律師。當然有些家屬經濟能力非常強,但其就某起事件/糾紛的支付意愿并不高,所以家屬的委托能力是要綜合經濟能力和支付意愿來考慮的。
當事人和家屬選律師其實很像高考的學生選學校、選專業。律師本身是會有“最低收費”的,就像大學會劃分分數線一樣。而就當事人和家屬而言,他們選律師之前自己內心都已經會有一個關于律師費價位的預估了,這很像高考考生在選志愿,分數已經是確定了的,他/她所要考慮的只是在眾多的學校中選出自己最滿意的那一間。當然,分數越高的考生,會有越多的選擇權。相對而言,高分的考生也容易集中在某一些“名牌大學”里,但并不絕對。譬如某些考生還會考慮到學校是否在省內、自己是否要出省等情況,類似于案件在異地,可能也會考慮路途因素。
至于工作量,有點像是選專業。譬如一位律師代理一類案件的收費一般是3-10萬,那么工作量比較小,可能就是3-4萬,工作量很大,工作量可能就是9-10萬。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對已經比較專業的律師群體里,越“大牌”的律師,很可能越不受工作量的影響。就好像清華北大雖然不同專業的分數線不一樣,但總的投檔線很高,而在投檔線上,除了個別大熱專業之外其他專業的分數線差別沒有很大。
那么就具體案件而言,是不是收費相對比較高的律師就一定會比收費相對比較低的律師的能力更強呢?倒也不全是,有時也會出現例外情況。
譬如某某學校雖然相對分數線不算很高,但是其在某些專業方面的表現非常好,譬如某某普通一本大學的民商法專業在國內排名前五,某某普通一本大學的行政管理專業國內排名前八,這些院校里這些學科的排名是超過了它們本身的“總體排名”的。而由于學校的分數線總體而言遜于Top 10一個或兩個梯次,在這些學校讀這些專業的分數線也很可能低于在Top 10讀相應科目的分數。當然,拿大專的某專業和Top 10的相應專業相比是不太合適的,只有梯次相差并不很大的學校之間才有可能因為學科特長的問題出現一些“性價比高”的專業。
因此,某些律師刑事業務和民商事業務都做,但不同的收費標準不同;個別律師只做婚姻家事業務,但離婚案件和繼承案件的總體收費標準不同,就很好理解。某些律師只代理刑事案件,他/她代理刑事案件的收費相對較高,也很容易理解。因為他/她越是擅長某類業務,可能那類業務的收費就越高,當然,如果這名律師總體收費并不很高,那么其辦理所有業務的收費其實都相對有限,那就這名律師而言,其有可能提供一些對于當事人和家屬而言“性價比高”的法律服務。
目前,人們在遇到法律糾紛或者事件需要處理的時候,除了在網上搜索之外,更傾向于找熟人/學法律的熟人/律師朋友來處理或推薦。如果要論證一個總體的“靠譜度”,總體而言,“靠譜度”是以上述三個群體的排位依次遞增的,因為以上三個群體對于律師行業的了解是依次遞增的。因為律師與律師間的區別,只有律師最清楚。如果您有一位律師朋友,他/她重視您這件事,在他/她不自己處理的情況下,其一定會給您推薦其認為最適合處理這件事的人。
當然,有時會出現當事人對律師朋友的推薦感到并不滿意的情況。舉例而言,某位當事人找某個律師推薦同行處理兩個異地的案件,兩個案件加起來愿意支付的費用是5000,那么這位律師可能花上一兩天的時間才能找到愿意處理這兩個案件的異地的同行,留給這位律師“擇優”的空間幾乎是沒有的,因為基本沒有人“投簡歷”。這也正如如果考的分數比較低,想讀好大學、好專業比較難一樣。
律師雖然也做公益,但付費的法律服務畢竟是市場化的行為,其遵循的邏輯總體而言就是市場的邏輯。
那么對于這名律師朋友而言,其只要盡到完整的告知義務就可以了,就是坦率地把實際情況告訴這位當事人,就是目前來說5000元的費用,代理兩個案件,很少律師愿意處理,目前找到的律師已經是愿意處理的人里面比較好的了,要不要委托也是看當事人自己的想法。一種類似于“親人朋友可以提供意見,但志愿要自己填”的概念。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上文中把當事人和家屬的委托能力考慮進來不是很合理,因為律師的收費應該只和律師的排位和工作量有關,但當事人和家屬的委托能力也是需要考慮的。這樣行文有兩方面考慮:
一是雖然本文的題目體現出來的是律師的收費情況,但目的是為了解決當事人和家屬對于律師收費的疑惑。而當事人和家屬之所以會產生疑惑,一方面有可能是因為他們不太了解律師收費的機制,另一方面是他們不清楚自己如何才能請到相對比較好的律師。
二是因為當事人和家屬的委托能力也確實會影響到律師的收費。同一位律師,其委托人的總體委托能力越強,其就越可能屬于高收費的律師,其他有委托意愿的人也經常要考慮到這一點。而如果律師和某一或某些案件的當事人和家屬的委托能力不匹配,某位律師就這些案件的收費就很可能等于0(除非存在咨詢費),但律師的洽談時間已經給出了,那么這也會影響到他/她花在其他事情(如學習、工作)上的時間,這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這位律師的總體工作能力,進而影響到這名律師的能力排位,再進而影響到他/她的基礎收費標準。
委托律師的費用標準
一、2016年5月4日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北京市司法局關于印發《北京市律師服務收費管理辦法》、《北京市律師訴訟代理服務收費政府指導價標準》的通知,上述文件對北京律師的收費標準作了指導,主要內容具體如下:
(一)刑事案件按照各辦案階段分別計件收費。
1.偵察階段收費標準為每件2000—15000元。
2.審查起訴階段收費標準為每件2000—15000元
3.一審階段收費標準為每件4000–45000元。
(二)行政、民事案件按審判階段確定收費標準。
1.計件收費標準為每件3000–15000元。
2.按標的額比例收費標準。
10萬元以下(含10萬元),10%(最低收費3000元);10萬元至100萬元(含100萬元),6%;100萬元至1000萬元(含1000萬元), 4%;1000萬元以上,2%。按當事人爭議標的額差額累進計費。
二、2018年03月02日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律師協會《關于全面放開我市律師法律服務收費的通知》(該通知,該通知的核心內容為:自2018年4月1日起,全市律師法律服務收費全面實行市場調節價。直白講就是由委托人與律師協商。
三、律師費在實行市場調節價時,如何委托律師
律師行業是個技術行業,且是一個分工非常細致的行業,社會上有很多人認為律師與醫生相似,筆者也比較認同這個看法。當委托人有法律需求時,這時的境況相當于一個患者,如果是患有感冒等比較常見的疾病,一般社區醫院、衛生所等機構即可治療,相對而言支出的費用較少,如果去三甲醫院或全國著名醫院去治療感冒完全沒有必要,且費用較高。同理不同的律師及律所,就像不同專業的醫生及醫療機構一樣,處理不同的法律問題。在委托人需要律師時,委托人需要首先了解自己的法律需求是那方面的,是簡單還是復雜,然后針對自身的需要選擇不同的律師。一般而言,律師的收費標準與其律所的規模、律師的專業化程度、律師的執業年限、案件的復雜程度、案件的工作量等成正比。
綜上,目前北京(據筆者了解,全國很多省市律師費都實行市場調節)律師費實行市場調節,但是市場調節不是隨意要價,一般而言,律師收取的律師費是律師綜合判斷的結果。
以上是律師為大家講解的關于”請個刑事律師大概要多少錢”的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小伙伴。